解码青春期心理 赋能家庭教育新实践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25-09-19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18日下午,一场聚焦初中生心理特点与家庭教育的家长课堂在北京东路校园内如期举行。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首任院长傅宏教授受邀主讲,以与孩子共成长为主题,从心理学视角解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提供科学实用的家庭教育策略,助力家长搭建与孩子心灵桥梁

立足发展规律,剖析青春期核心特征

讲座开篇,傅宏教授结合“18岁以下皆为儿童”的界定,打破家长对初中生是否仍属儿童的认知误区。他提出“毕生成长视角”理论,将人生划分为儿童、成人、老人三个阶段,指出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过渡期——这一阶段如同“人生第一个更年期”,孩子生理上加速向成人靠拢,心理上却仍保留儿童的依赖性,形成生理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不同步的核心矛盾。

聚焦家庭影响,厘清教育关键逻辑

傅宏教授将人的成长比喻为“俄罗斯套娃”,家庭是孩子性格、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家庭成员冷漠、行为过激、家庭暴力等“家庭不和”因素,是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其影响远超学业压力。所以,家长们要关注家庭的核心价值,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扩展实操策略,构建科学教养模式

针对家长普遍困惑的“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这一话题,傅宏教授指出初中生正处于“独立意识觉醒期”家长需从“主导者”转变为“倾听者”,多听少评建立信任在行为引导方面,教授提出“有爱心、要求”的平衡策略:一方面,反对“打击教育”,倡导家长用具体、真诚的赞美替代“你是最棒的”这类空泛评价;另一方面,强调“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提出“对事、依规、持久的奖惩原则——聚焦具体行为而非否定孩子本身,提前约定规则而非凭主观喜好管教,长期坚持而非三分钟热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本次家长课堂通过帮助家长们剖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引导大家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石,与孩子建立平等且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在感受到尊严的同时,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教育离不开科学的指导,更离不开家校携手共创,青春期不是“问题期”,而是孩子成长的“关键蜕变期”。本次家长课堂搭建了科学认知青春期的平台,也为家校协同、助力孩子心理健康提供了清晰路径。家校携手,悉心呵护,书写独特的教育诗篇!